5/15上星期六又帶小小魚去看皮膚,這次掛的醫生是過敏專科的。


 


那天麻咪要上班,所以是拔拔先帶去,中午下班後麻咪再直接去醫院,另外有先看眼科,因為最近又一直揉眼睛。


 


先說眼睛吧,還是一樣『睫毛倒插』的問題,最近一直揉左眼,可是沒有紅紅的,其實心理也有譜說是『睫毛倒插』的問題,但就是看他最近又皮膚癢不知是不是眼睛也感染到怎麼樣,還好是2回事。


 


『睫毛倒插』的問題,還是只能看他長大點眼型改變後會不會比較好,這次看已沒小時後來看時說的嚴重,只說蠻輕微的,不舒服就是點點藥水而已。


 


可是醫生沒有在處理拔眼睫毛的問題啊?都說要的話就是開刀,在下眼瞼割一刀再縫起來,讓下眼瞼翻的比較出來,改善睫毛倒插的問題。


 


然後左等右等,就先去吃午餐了,再去醫院旁的星巴克泡一下,一樣坐上次來的靠窗沙發,小小魚現在很愛坐在椅子的扶手上,不,應該是『站』在扶手上,在家裡面在外面都這樣,超級頑皮的。




 







 


5/1那時臉和腳有嚴重的疹子,來醫院看一般兒科醫生說是「汗疹,就是長痱子」,說是太熱的關係,開了涼涼「痱子膏」。


 


擦了2天「痱子膏」沒啥效果,醫院過敏專科的醫生晚上又掛滿了不然就是沒門診,5/4只好又帶去住家附近的皮膚科醫生看,瞄一眼而已就說是「食物引起皮膚過敏」治療的說法和麻咪前陣子來看「皮膚乾癢」的式都一樣。


 


就是不要吃除了魚以外的海鮮,要吃藥才會好,開的藥膏也是一樣,只是不用注重保濕問題。


 


回去沒給他吃藥,只塗藥,可是真的很神奇耶,明明和媽咪不同症狀,同樣的藥卻都讓皮膚問題「馬上」改善,早晚擦一次,才2天就幾乎要好了。


 


麻咪知道皮膚癢時的難受,可是礙於藥性太強的問題,那麼小就對要的依賴性太強實在不好,就讓他自己好就好。當然除了魚以外的海鮮,真的就沒給他碰了。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又太熱還是怎麼樣,上禮拜又開始抓臉了。


 


還好,早2天掛號真的還有掛到,不然那個看過敏的醫生可是很熱門的。


 


早上的門診掛到134號,看到我們時已經下午3點半了。


 


 


醫生看了看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目前只有臉比較嚴重,好發於手腳關節的地方還沒明顯症狀,屬於輕微的。


 


 



 


 


建議要口服藥物治療,口服「抗組織胺」。這與上次的醫生開的藥水不一樣,上次的藥目的「止癢」而已,這次的藥是「治療」,甚至要1-2星期,每天睡前喝一次藥水就好。所以,小小魚睡前有開始吃藥了。


 


麻咪問了醫生一個問題,這也是常常被說『厚抹哩』的問題,就是沒有好完全又病發的問題,到底這次的問題是上次沒完全好而延伸的狀況嗎?


 


醫生的答案『不是』喔!是『又發作』的情況喔!上次發作了,就是治療給他好,然而可能又接觸到『過敏源』了,就又發作了。


 


『過敏源』有能是『熱』『灰塵』,倒是『食物』的問題不是最嚴重的,然而怎麼算是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情況,像是小小魚這樣一個月發作2次就算是頻繁的情況。只是發作的面積問題嚴不嚴重。


 


所以啊,皮膚的照顧問題真是難搞耶!問了老公,也說這次看醫生回來也不覺得怎麼樣,看來還有一段漫長之路喔!


 


然而醫生開的藥膏,一樣沒有擦,還是先用診所開的藥膏,星期天到現在小小魚的肚子、腳等,好像變嚴重了,也開始紅紅一粒一粒的。


 


看小孩這樣抓阿抓的很痛苦,小小魚有一天半夜還把麻咪叫起來抓癢,當然抓一抓後,因為抓不到他要的重點,只好敷衍他說「那擦藥藥好不好?」擦好藥黏黏的馬上後悔歡說不要不要,雖然很氣他,可是他這樣癢拔拔麻麻都很心疼的。


 


可是,小孩很好動,也不可能疼到就是給他們吹冷氣,現在小小魚都會去電風扇前面排排站,風吹到哪就跟到哪,連睡著了都會自動橋位置去吹涼。


 


給他穿背心應該還是會太涼吧!都是穿短袖的衣服,可以蓋住肚子的,褲子穿大概在膝蓋左右的,等再熱點再換短一點的褲子,不然現在就穿的太清涼,夏天不就都不要穿啦?


 


還有,小孩體質的關係,手雖然冰冰的,可是背是在流汗喔,這樣應該就是不冷再熱吧!而且脖子馬上就是一條「大蟲蟲」啊!所以天氣熱關節處真的要常常擦乾,讓他們保持清爽啦。


 


然而,看了3次醫生,說法都不一樣,於是上網找了些資料與大家分享,看完還是覺得有點難分辨,到底是痱子還是過敏還是皮膚炎還是濕疹?然而這些名詞到底有沒有相連?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喔!


 


 


 


【悶熱「疹」難當(汗疹;痱子)】


林政賢院長  2005-04-21 聯合報E4健康版


 


 


 


初夏已悄悄到來,氣侯也漸漸轉熱。不過,由於父母親過度呵護,或者還來不及換季,讓小朋友穿了過多、過厚的衣服,導致許多小朋友身上出現了「痱子」,而到皮膚科求診。


 


痱子的正式學名叫「汗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汗管開口暫時性因過度排汗而阻塞,導致汗液漏至皮膚內所致,因此,會造成大量排汗的原因,都有可能誘發汗疹。


 


例如:熱帶及亞熱帶的氣候、高溫及高濕度的居住或工作環境、悶不透氣的衣服或工作服、激烈運動及發高燒等,都是常見的原因。


 


另外,新生兒汗腺發育尚未健全,在大量排汗後很容易造成汗腺破裂及汗液滲漏,造成汗疹。有些學者則認為,皮膚上的葡萄球菌與汗疹有些關聯性。






 


我們將汗疹發生時侵犯汗腺的深度,由淺到深分為三類:


 


一、晶形汗疹


好發於出生兩個星期內新生兒,或是大人發高燒後退燒。汗腺阻塞的深度在角質層,汗液漏出的深度也在角質層。


 


 


臨床上可見12公厘左右、晶瑩剔透的小水泡,淺層易破,底部無發紅。水泡一般呈散在性,但有時會融合成較大顆。病人通常沒有症狀。小朋友好發於頭頸部及上半身,大人則好發於身上。病灶通常於幾個小時至幾天內消失。


 


二、紅色汗疹


好發於一至三個星期左右的新生兒,大人則可能是發高燒後或居住的環境炎熱及潮濕而產生。汗腺阻塞的深度在表皮層內,汗液漏出於角質層下及表皮層內,造成發炎反應。


 


臨床上可見呈散在性紅色的小丘疹,中間有時會伴隨著小小的水泡,底部皮膚一般呈現發紅。病患通常會有癢感及刺痛感,且於運動、流汗及洗熱水澡後症狀會加重。


 


小朋友好發於頸部、腹股溝及腋下。大人則好發於對磨處或衣服覆蓋處,如頸部、四肢屈側,長期臥床的病人則可能發生於背部。病灶通常在惡化因素去除後的幾天後消失。


 


另有一種「膿皰型汗疹」,與丘疹型類似,但中間是膿,好發於對磨處。一般常與紅色汗疹或深層汗疹合併發作。


 


三、深層汗疹


一般發生於居住在熱帶氣候地區,且反覆發生多次紅色汗疹的病人,國內較少見到。汗腺阻塞的深度在表皮層及真皮層交界,使汗液漏至真皮層內造成發炎。


 


臨床上,可見到13公厘左右,膚色散在性丘疹,好發於軀幹,有些則發於四肢。通常在大量排汗的幾分鐘到幾小時後就會產生。但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常常在誘發因素去除後的一小時內就會消失。少數病人會合併有淋巴結腫大、高燒、頭暈、惡心、呼吸困難及心悸等症狀。


 


在診斷上容易與汗疹混淆的皮膚病包括:表皮念珠菌感染、水痘、單純性 疹、新生兒毒性紅斑、毛囊炎、嬰兒期痤瘡、病毒疹、水泡型膿痂疹及金黃色葡萄球菌脫皮徵候群等。


 


其中有些具傳染性,有些需要積極以抗生素治療,有些以外用藥膏為主,有些則會致命,各不相同。


 


若診斷不正確,不僅療效不佳,有時甚至還會更惡化。例如,若將表皮念珠菌感染當作是汗疹,給予外用類固醇藥膏,會使病情更加惡化。


 


在治療上,給予病患通風、涼爽的環境最重要,包括吹電風扇及溫度適當的冷氣。同時,避免密不透風的衣服,選用吸汗性較佳的材質。若是因發燒所引起,則要針對發燒的原因加以治療。通常,上述處置,再搭配痱子水幫助散熱,可以讓大多數病況很快改善。


 


一些較嚴重者,尤其是紅色汗疹,會有癢及刺痛的感覺,發炎較嚴重且消失較慢,可加上外用弱效類固醇藥膏,症狀較快改善。至於深層汗疹,若有上述惡心、頭暈等熱衰竭症狀,需要更加小心,尋求醫師的協助。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炎,患者通常在新生兒或幼兒期便會發生皮膚變化,根據統計50%的患者在一歲前便會有皮膚的症狀,而這種皮膚病的患者約有 80%會逐漸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等其他過敏症狀及血液中IgE較高的體質,而家族的其他成員也常有類似過敏的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症狀就是「癢」和「皮膚敏感」,這種癢尤其在傍晚到晚上會更加嚴重。由於遽癢忍難,患童開始搔抓而破皮、出血甚至導致細菌感染。


 


皮膚的症狀則可依發作的時間、年齡而有所差別;在新生兒時期發作時通常屬於急性期的皮膚症狀也就是會有紅色丘疹、抓搔、破皮、水泡甚至有許多分泌物的現象。疹子主要分布在頭、頸部或四肢伸側處。


 


等到年紀較大後,會呈現較多慢性的皮膚症狀如很明顯一條一條粗糙的皮膚紋路或黑色素的沉澱,而這時則主要分布在四肢彎曲及身體皺折處。


 


50%患者到了二歲以前可逐漸減輕,而絕大部分到了青春期會幾乎痊癒只留下容易發癢及過敏的症狀。


 


如何照顧一個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六大事項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極易發癢及產生皮膚癢疹,因此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便是預防癢感及產生過度皮膚敏感:


 


一、溫度、季節


熱、溫度變化大或出汗都會加重癢感,因此在夏天儘量避免日曬或劇烈運動,且應待在有冷氣空調的室內。到了秋冬之際溫度下降會造成皮膚乾燥,加重皮膚乾癢的感覺,必須多塗以保濕乳液或凡士林。一般而言溫暖、乾燥且溫度變異不要太大的地方對他們而言是比較有幫助的。


 


二、沐浴、清潔


用太熱的水或鹼性肥皂清潔身體都極易使身體變得太乾燥而更加容易發癢,洗澡時可在澡盆內加入一些沐浴油或特別適合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肥皂以減少清潔時皮膚的水分散失。


 


三、環境


在較髒的環境下容易刺激發癢,尤其對於灰塵或塵?過多的物品,如羽毛、棉花枕頭,尼絨、羊毛或寵物的毛、或地毯製品都應儘量避免接觸。


 


四、衣物


儘量穿著柔軟、舒適、不緊密的衣服,布料上則應避免毛料而多選擇棉質布料。


 


五、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由於經常搔抓出傷口所以易受到細菌或病毒(如,單純疱疹等)感染,相對的這些感染亦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因此一旦產生傷口必須特別小心處理以避免嚴重性的感染。


 


六、飲食


目前並無醫學證實哪一種食物會使病情惡化,但如果病童吃了某種食物會使病情加重時則應儘量避免。若病情難控制,嘗試避免以下食物??,包括:牛奶、蛋、海鮮、花生,看看是否有改善。


 


如何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如果日常生活的細心照顧預防都無法真正控制病情,便應該接受皮膚科醫師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在青春期緩和時之前一定會起伏不定,應該選擇一位固定的皮膚科醫師讓醫生熟悉患者的病情並做長期的追蹤治療。


 


一、口服藥的治療


「止癢」是第一要素,對於異位性皮膚炎而言口服抗組織胺即可達到相當好的止癢效果。病童在病情惡化時如果可以按時吃藥大都可達到良好的控制,若同時有細菌感染時就必須加上口服抗生素。


 


二、外用藥膏的治療


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必須以副腎腺皮質素的藥膏來擦拭皮膚才能達到較好的控制,但須注意的是病童可能需要長時間的藥膏擦拭而身體各部位的吸收力不同,自然所需藥的強度也就不同,切莫自行買藥而長時間亂擦藥以免產生副作用。


 


三、情緒的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因為長期的發癢及全身性皮膚疹子所造成美觀上衝擊。常會讓病童在心理上呈現急燥不安、或較為自卑的人格發展而焦慮不安的心情更易讓癢感增加、病情加重。所以家人應該付出較多的耐心與關心以陪伴病童度過這段發病期,並僅量發展其他興趣以分散注意力。


 


四、頑固的異位性皮膚炎


對於少數非常嚴重而無法控制的病童則需接受更進一部的治療,如:紫外線光療法、化學製劑療法:如Cyclosporine / FK-506, Interferon 等。


 


 


 


 


【大人小孩皮膚過敏濕疹乾癢並不濕】


2007-06-14 10:00


光明日報•2007.06.14


 



 


 


(檳城訊)濕疹(又稱皮膚炎Dermatitis是一種因皮膚敏感引起皮膚發紅乾癢的症狀一點都不,容易被人誤解。大馬約有34%的孩童患有濕疹,嚴重者的皮膚甚至會潰爛裂開。


 


兒科醫生表示,濕疹通常會反復發作,治療則以類固醇藥物為主。不過,很多父母都擔心類固醇會有嚴重的副作用而不敢使用,這只會惡化孩子的病情。只要遵照醫囑使用,並不會出問題。


 


兒科專科醫生鄭志豪表示,濕疹(Dermatitis)是一種皮膚炎,因敏感引起,但症狀一點也不,而是乾燥。


 


他披露,在大馬,約有34%的小孩有濕疹的問題,但根據他的門診經驗,數據應該更多。


 


食物和周圍環境最容易引起過敏問題。一般上,嬰孩在23個月後才會發作,最普遍的症狀就是癢。如果患處不癢,就不是濕疹。不過,癢是很個人化的問題,有些小孩覺得不癢,有些則癢得難受。


 


鄭志豪說,濕疹可分為3大發作組別,即嬰兒、學齡兒童及青少年和成人濕疹。濕疹的症狀也會出現在不同的部位。


 


常搔抓患處難痊癒


他舉例,4歲以下的孩子,症狀通常出現在頭皮、臉頰、前臂、頸部、軀幹等;410歲的學齡兒童則常見症狀於關節部位,如手肘、膝蓋後部、腕部和踝部;青少年和成人則多見於手和腳背、掌心背、頸、臉等部位。


 


如果患者長時間搔抓患處,會導致皮膚變厚,也會延長痊癒的時間。


 


他指出,濕疹蠻難診斷,起因至今不明,但專家認為和基因遺傳特異性反應atopic reaction)有關,即孩子遺傳了敏感體質。


 


很多父母把過敏賴到食物上,其實食物只是其中一個過敏原,不是100%。動物蛋白質是引起過敏最常見的過敏原,如牛奶等。其他如豆粉、花生、海鮮等也是其中過敏原。


 


食物非100%過敏原


鄭志豪勸勉,父母可在孩子1歲後才給予蛋白物質,不需著急。另外,周圍環境如塵蟎、灰塵、花粉、公園、草叢等都會致過敏。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做了檢驗即可知道孩子的過敏原,其實這不無道理。若檢驗出對某食物呈陰性結果,證明不是過敏原,孩子可放心吃。不過,若呈陽性,並不表示孩子完全不可吃,因為有時測試不一定完全正確。


 


他強調,這說法只限於食物,若是周圍環境因素則較容易通過測試確定。


 


易細菌感染   濕疹越抓越癢


兒科專科醫生鄭志豪說,濕疹很容易造成癢,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若孩子忍不住抓癢又沒有照顧衛生,便容易造成細菌感染,生膿變疤,更難痊癒。


 


他表示,濕疹會越抓越癢,久未痊癒的話,就會變成長期性濕疹,皮膚變厚和黑,影響外觀。


 


若患者不小心接觸到單純型皰疹病毒(herpes),可能導致全身感染皰疹,引起皰疹性濕疹(eczema herpeticum),症狀為發高燒、噁心、嘔吐等,病毒可能進入肺和腦,引起生命危險。他指出,雖然這個可能性較小,但是患者還是得小心至上。


 


慎用類固醇  父母受促合作


鄭志豪表示,濕疹的治療可分為2個方面,即醫生和父母。父母在孩子痊癒的路上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他們不可完全依賴醫生。


 


他說,治療濕疹一般都得使用類固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